当前,我市晚稻大部分已进入破口期,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。据各病虫观测站调查,预计我市三代二化螟地区间发生极不平衡,总体中等发生,但局部田块偏重至大发生;六(4)代稻纵卷叶螟中等发生,迟嫩田块偏重发生。各地需密切监测,分类指导,扎实做好防治工作。
一、发生情况
二化螟:一是部分地区早稻一代二化螟大发生,残留基数较高。市站早稻一代二化螟试验田调查,未防治区平均为害株率59.6%、平均虫量161.25头/百丛;平湖单晚早播早插田块一代二化螟平均残留虫量0.31万/亩,枯鞘(心)株率3.5%。二是当前世代交替,各地化蛹率差异大。桐乡濮院杂交稻8月26日剥查,平均化蛹率68.15%、羽化率19.6%;新塍连晚田8月26日剥查,平均化蛹率38.89%、羽化率11.11%;新丰常规稻9月2日剥查,平均化蛹率35.19%、羽化率5.56%;平湖9月2日调查,乍浦平均化蛹率27.84%、羽化率1.55%,当湖平均化蛹率17.74%、羽化率8.06%,新埭以4-5龄幼虫为主,未查见蛹。综合分析,预计三代二化螟卵孵高峰大部分在9月中旬前后。三是目前大部分药剂对高龄虫防效一般,需谨慎用药并选准防治适期。市站早稻一代二化螟试验结果显示,防治区平均为害株率37.1%(幅度4.8-83.3%)、平均虫量139.0头/百丛(幅度5.0-287.5头/百丛),12种药剂处理平均株率防效42.9%(幅度0-92.0%)、虫口减退率27.2%(幅度0-96.9%)、枯心率防效53.0%(幅度0-93.8%)。
稻纵卷叶螟:一是六(4)代稻纵卷叶螟8月底至9月初陆续出现蛾峰,峰期持续时间长、蛾量偏高、地区间差异大。市站田间赶蛾显示,田间蛾量8月25日突增,8月31日至9月2日已持续3天亩蛾量保持在400头以上,峰日蛾量430.2头/亩(幅度93.38-967.15头/亩)。嘉善田间蛾量8月26日突增,8月31日至9月2日蛾量持续在3000头/亩以上。平湖新埭田间蛾量8月26日突增,峰日(8月30日)蛾量1660头/亩;钟埭田间蛾量8月29日突增,9月2日上升至920头/亩。海盐田间蛾量9月1日突增至612.5头/亩,预计蛾量还会继续上升。二是目前田间卵量总体不高,田块间差异大。市站9月2日调查,平均未孵卵量1.82万/亩(幅度0-7.24万/亩),迟嫩田块卵量高于早播田块。平湖9月1日调查,测区平均未孵卵量5.0万/亩(幅度2.4-7.6万/亩),防治田块平均卵量0.7万/亩(幅度0-1.8万/亩)。海盐8月25日调查,平均未孵卵量0.6万/亩(幅度0-1.3万/亩)。
二、防治意见
近年来二化螟在局部地区局部田块为害成灾,各地需高度重视三代防治工作,采用高效对口农药进行适期防治。二化螟防治重点为去年偏重发生地区、杂交稻种植及周边地区、早稻种植周边地区;稻纵卷叶螟主要防治迟嫩田块和前期失治田块。
防治时间:二化螟在上述防治重点地区于9月10-15日防治1次,间隔10天左右第2次防治;稻纵卷叶螟在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高峰期(9月10日前后,可结合二化螟兼治)防治1次。
防治药剂:二化螟防治重点地区建议使用喹硫磷+乙多·甲氧虫或喹硫磷+乙基多杀菌素或喹硫磷+阿维·氯虫苯甲酰胺等;其余地区建议使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、氯虫苯甲酰胺和四氯虫酰胺复配制剂等。
注意事项:
(1)用水量一定要足,建议每亩100斤水以上,防治二化螟不建议使用无人机防治。
(2)农药使用后,应及时将包装废弃物送交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点。